当前位置:爱看小说网>历史军事>开局为诸葛亮延寿十二年>第222章 毋丘俭临阵反戈

第222章 毋丘俭临阵反戈 (1 / 2)

黄初七年(226年),曹叡即位,即魏明帝。因六年“东宫之旧”,毋丘俭深受明帝信赖,仕途平步青云,先后任尚书郎及羽林监,洛阳典农中郎将。作《承露盘赋》、《承露盘铭》,曾与雍丘王曹植一同为汉朝名器铜仙承露盘题文刻字,声明雀起之后,先后结识夏侯玄、嵇康等名士。

适逢汉相诸葛亮北伐,明帝大兴土木,高柔、王朗等群臣纷纷进谏劝阻,毋丘俭亦在其中,指出:“依臣愚见,天下应最先消灭的是吴、蜀二贼,最应寻求的事是丰衣足食。今,吴、蜀二贼没有被消灭,且百姓仍处于饥寒交迫,即使宫室再美,还是没有益处的。”明帝擢升他为荆州刺史,镇守襄阳。

太和年间,明帝处理“浮华案”,整治浮华、空谈之风,罢黜、逮捕了诸葛诞、何晏、邓飏、丁谧等人,毋丘俭叹道:“万世(盛、乘,有争议)之朝,不畜庸才。”引以自省。在人事选拔上愈发尽责小心。后来向朝廷举荐了裴秀,而当同乡杜挚写诗寄来,寻求捷径时,毋丘俭委婉回绝,安慰老乡莫要自轻自贱,勉励其自行表现。少时友谊和磊落正直的作风,使得明帝愈加信赖毋丘俭。不久后,他又获升迁,逐渐投身军旅。

青龙三年(235年),汉相诸葛亮病逝,西线战事暂定。毋丘俭揣摩圣意(一说曹叡指使),上书伐辽,提出详细的用兵方案,为了坚定明帝的决心,最后附上:“陛下您继位以来,没有什么值得史书记载的伟绩,吴、蜀凭借天险抗衡大魏,朝廷这么多年屡次用兵始终没有剿灭它们,应该趁休战的这段时间把战略重心投入别处,收复辽东。”卫臻等近臣觉得公孙渊实力强大,而毋丘俭的计划太过冒险,坚决反对。但明帝早就不满公孙渊割据辽东,在魏吴之间反复暧昧的态度,已有伐辽之心。称赞毋丘俭有能力有策谋,欣然采纳,以“俭有干策”任命其为幽州刺史,加度辽将军、使持节、护乌丸(桓)校尉。从此毋丘俭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。

被封为辽东太守,扬烈将军的公孙渊名义上是魏国的臣子,不久前又因诱斩东吴使团,献俘有功得到明帝嘉奖,加授大司马,封乐浪公。但公孙家族世代割据辽东,实力深厚,名为魏臣却自成一体。向来无视幽州刺史部的谕令,公孙渊满足于割据现状,不肯赴京任职。加之时而与吴国来往密切,引起魏廷不满。屡次征召、警告无果,明帝渐渐失去耐心。公孙渊通过种种渠道,探知明帝屡次收到幽州刺史和东莱太守弹劾自己的奏疏。因而对毋丘俭充满戒心和敌意。

青龙四年(236年),毋丘俭在多次弹劾公孙渊后,终于得到明帝批准,开始对辽东郡用兵。通过外交手段,招降右北平乌桓单于寇娄敦、辽西乌桓都督王护留,以及当年追随袁尚流亡辽东者共计五千余部众。削去公孙渊的潜在盟友后,秘密率领幽州、鲜卑、乌桓联军开赴襄平(辽东郡郡治),抵达附近的辽隧,设下埋伏,派人携带书信、印章前去征公孙渊进京述职。一切都按计划进行,只等公孙渊就范或出城。但大军的行踪走漏了消息,刺激了公孙渊。又因之前对洛阳屡有不敬,已成惊弓之鸟,当其发现埋伏在外的魏国大军后,又惊又怒,诡称幽州刺史假传圣旨,阴谋害己,以此为由拒不奉诏并发兵对抗魏军。两军战于辽隧,僵持日久,又逢十日暴雨,辽水暴涨,魏军虽有备而来,但辽东军却占据天时地利,战争异常艰苦,胜负一时难分,明帝看完战报,诏毋丘俭立即退军,撤回北平,等待洛阳援军,以期二次进军。一伐无功而返,公孙渊愈加乖张跋扈,一面指使幕僚们上书明帝,象征性认罪求和,归罪于毋丘俭。一面却公开割据备战,自立为燕王,置官刻玺,通使东吴,以求外援,但上过一次当的孙权不肯出兵相助。讨伐无功而返,明帝没有怪罪毋丘俭,诏命其兼任太尉司马懿军队副帅,准备第二次征讨。景初元年(237年),司马懿4万援军至,毋丘俭与其会师,并率本部幽州兵马再度伐燕,期间高句丽也派了数千士兵加入魏军助战,联军经一年苦战,最终打败燕军,公孙渊为司马懿所杀。辽东郡光复。战后魏明帝曹叡论功行赏,毋丘俭据此战役进封安邑侯,邑三千九百户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