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6章 (1 / 2)

武侠泰斗金庸先生在这样一个寂寥的初冬走了,带走了一个江湖,带走了一片江湖豪情。

曾初读金庸,有许多珍爱的角色,喜欢郭襄的天真无邪,喜欢黄蓉的古灵精怪,喜欢杨过的风流倜傥,喜欢段誉的潇洒帅气、喜欢韦小宝的搞笑无厘头。我喜欢赵敏、喜欢阿朱、喜欢王语嫣、喜欢小龙女、喜欢华筝、喜欢任盈盈,喜欢这些个性坚毅的女子。

他揭露人性的劣面,也歌颂人性的光辉,他将人生真谛瞧的那般真切。

在武侠的世界里,他是个疯狂的侠客,在现实生活中,他又是个笑佛老爷子。

我敬佩勤奋的人,查老师就是个勤奋的人,他是我的偶像,我想成为像他一样的人,尽管很难。

(下面是摘自新华社编辑之文,深入我心)

“飞雪连天射白鹿,笑书神侠倚碧鸳”,一副并不工整的对联,浓缩了一十四部武侠经典,营造了千秋家国英雄梦。94岁高龄的金庸先生在香港辞世,“金大侠”与我们就此别过。

法国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,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。

金庸小说,首先是一章中国当代文学史。从首部作品问世算起,60余年间,它们光大了中国通俗文学的传统,成为全球华语文学的一张名片。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,只要有华人群体,就必然有金庸的读者。华人相聚,不问家乡,不分职业,哪怕素昧平生,纵使政见不同,只要提起金庸的作品,就会心生惺惺相惜之念。

金庸小说,也是一章传统文化的回归史。在他的笔下,既有家乡海宁的夜半潮声,也有负笈地衢州的烂柯对局,从白山黑水到苍山洱海,从天山塞北到巴蜀台海,名山大川、名胜古迹尽收卷中,读之者无不为中华文化之精、山川之美而心驰神往。

金庸小说,还是一章民族心性的启蒙史。少年心,英雄梦。随着金庸走笔如龙,历史事迹、稗官掌故信手拈来,虚构角色与真实人物穿插在文本之中,传递着“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”的气概,在年少的心胸中播下浩然正气的种子。

金庸小说,更是一章中国文化开放史。40年前,大门初启,伴随同题材改编的影视剧作品,金庸小说开始进入祖国内地。不少读者也因此首次知道了香江流淌着与长江、黄河一样的炎黄血脉,对“东方之珠”更生亲近之感。而一些外国读者从武侠文化入手,对中华文化兴趣也日益浓厚。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,又沐浴了全球文化交流的风尚,从某种意义上讲,金庸和他的作品既推动了大中华文化圈的交融互鉴,又是这段交融互鉴历史的见证者,也同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叶书简。

“文章功用不经世,何异丝窠缀露珠”。金庸和他的作品真正感染我们的,是鼓荡其中的浩然正气、家国情怀。它来自中国的文化血脉,给国人以文化的温暖。文学的天空星斗明灭,人间的豪情驰骋纵横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