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4章 《西海固》 (1 / 3)

成杨打算在国家的领导下,用好“精准扶贫”政策,从精准识别处理“优亲厚友”的村干部入手,一手抓“扶贫先扶志”,一手抓“输血变造血”。

惩治懒汉的同时又可以激发,永宁村的群众“为尊严而战”的脱贫内生动力。

众所周知,扶贫先扶志。

一个人如果没有志气,没有想法。

那肯定也会一事无成,所以扶贫先扶志,脱贫必先立志。

永宁村之所以一直难以脱掉“穷根”,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,他们远离城市。

这就导致了,村民们的观念过于古板、老旧。

他们至始至终都认为干农活种庄稼、自给自足,这种勉强维持最低标准的生活,甚至难以为继的生活,是理所应当的生活。

一位村民,甚至说出:“我们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,在土里刨食的人啊!”

可这种现状,实在是太辛苦,也太难了!

村民们并不了解,现在的国家已经正在飞速发展,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水平低于基本保障水平。

他们宁愿一直穷着,也不愿意尝试改变,不愿意为此拼搏。

因此,改变贫困人员“不怕穷”的观念是扶贫的根本。

正好成杨就是从永宁村走出来的当地人,没有像其他的下乡扶贫的基层干部那样,还需要先熟悉环境以及当地的方言。

他用熟悉的方言,给全体村民做着思想工作,希望那些好吃懒做,只会等国家发救济款的“低保户”们,能够真正意义上的站起来。

只是,像这一类扶贫的工作,一开始并不太容易推进进度。

就比如:永宁村里头最有名的一位‘低保户’王四,成杨希望能够通过改变他只会吃‘低保’的现状,让村民们意识到‘以贫为耻’、‘以懒为耻’。

他特地给王四拿了一只小猪仔,还叮嘱他多向技术员学习一些养猪知识。可谁曾想,王四直接把小猪仔杀了吃掉了。

但是成杨并没有放弃,最终王四在成杨的引导下养起中华蜂。

成杨将自己全部的青春和热血注入到了扶贫事业,除了帮助个别特别困难的贫困村民以外,他还请了镇长潘跃民,一同帮助解决永宁村的孩子上学的问题。

成杨也曾有过怀疑。

张主任口中那美好的未来,看起来是那样的遥不可及。

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默默坚持、负重前行,最后终于盼到了一丝曙光。

1996年,正当成杨的扶贫工作推进的差不多时,闽省的专家们也终于因为‘推进东西部对口协作的战略部署,’而来到了永宁村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