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爱看小说网>历史军事>大明求生记>第一百六十章 庐江山水竒

第一百六十章 庐江山水竒 (1 / 3)

明代府、州、县学的普遍设立始于洪武二年,是年“诏天下府州县皆立学”,于是各地纷纷设学,并规定:府学设教授一人,训导四人;州学设学正一人,训导三人;县学设教谕一人,训导二人。地方学校教官或由下第举人充任,或由贡生充当。有时亦调拨国子监生充任。学生名额,规定府学四十人,州学三十人,县学二十人。后由于要求入学者众多,遂增加名额并将生员分为三类: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,增广者为增广生员,于二者外又增取若干为附学生员。

地方官学学习内容,洪武初年“令生员专治一经,以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设科分教”。洪武二年又重行规定,计分礼、射、书、数四科,颁经史礼仪等书,要生员熟读精通,朔望又须学射于射圃,每日习书五百字,数学须通《九章算术》。地方官学亦订有严密的考试制度,月考每月由教官举行一次,岁考、科考则由掌管一省教育行政大权的提学官主持。

地方官学对生徒日常管理亦相当严格。学生平时德行表现,均有稽考簿记录,内容分德行、经艺和治事三项。考查分为三等。凡三项皆长者,列入上等簿;长于德行而短于经艺或高于治事者,列入二等簿;经艺和治事皆长,而德行或有缺陷者,列入三等簿。生徒在学十年学无所成,或犯大过者,有如国子监生,罚充为吏并追徼学费。

自明朝设立庐州府以降,合肥作为府治和首县,官学兴盛。当时学子若能进入府学和县学读书,便算是摸到入仕的梯子。所谓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,是当时学子的共同梦想。

庐州府学,始建于唐朝会昌年间,宋朝时一度改为景贤书院。和州、县官学的生源不同,书院的招生对象一般从童生到举人兼收,学术地位越高的书院,贡生、监生、举人越多,而学术地位低的书院则以童生、秀才为主。

庐州城的书院虽多却独有景贤书院是其中“典范”。景贤书院规模宏大,自南向北依次建有棂星门、泮池桥、戟门、月台、大成殿、明伦堂等,另有配殿、礼门、崇圣祠等附属建筑,大成殿里供奉至圣先师孔子位,两厢配颜子、孟子等人之位。

自创建以来,景贤书院一直是庐州学子、书生,乃至学者、清官们流连忘返、研疑解惑的场所,留下了姚铉、窦默、蔡悉等众多庐州名人的足迹。

整个庐州府的考生,考试之前一定会拜谒文庙,过状元桥、跪拜孔子牌位、爬笔架山、喝状元井水,祈求考出个好成绩。

目前的庐州,有点脱离了古人传统的范畴,在城内章子俊只是修路,不拆建,原因是一坐破败的草屋可能是庐州书生的供奉之地,一棵树也可能是某些人心目中的神往之地。所以把建设重点全在城外无主荒地。

在章子俊看来,无非是平整一条“路”出来,两边搭建成排的平房,屋后留一个菜地园子,就像以前穿越前七八十年代农村低矮小平房,可在此时明朝人看来,可不得了,虽然所建不是精舍,却有着许多精舍房的要素,砖瓦结构,水镜地面,奢靡的玻璃窗户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